北京之行的冲击(二)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让生命有一点点不同
昌邑市文山初中范晓红
2014年9月14日,我们启程去参加潍坊市英语骨干教师第二次北京学习。上一次是理论集中培训,这次主要是听课评课。先是安排一天的拓展训练,然后有四天安排进校听课,学校分别是北京四中,铁路二中,西城实验中学和西城外国语学校,印象最深的当属北京四中和西城外国语学校。
一、围绕课标,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北京的学校做的确实是围绕课标,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英语新课标注重学生思维培养、人文素养以及心智发展。英语教学方面淡化语法教学,更强调语言的使用,更强调听说,更强调突出思想内容。
在西城外国语听了一节初一A班的对话课。他们初一刚入学用的是《看听学》教材。
对话大意是几个孩子在议论一个新来的同学,然后这个新来的同学上课趁老师不注意吃起了苹果,老师发现了,先问孩子为什么上课吃苹果,孩子回答说,老师我错了,但是我实在是饿了。本来很简单的几句对白,老师处理得很丰富很巧妙。对于课本里的几幅图画,老师让学生猜每幅图画里发生了什么事,学生们起来说的故事有的差距很大,但是老师没有去给学生限定思维路线,没有硬牵着学生的思维围绕课本对话;还有一个环节是问故事里的老师是怎么发现学生在吃苹果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吃苹果的咔嚓声让老师听到了,有的说是苹果的味道让老师闻到了,还有一个竟然说这个孩子脸上长了个包,其实老师注意到的是他脸上的包,而不是吃苹果;在表演对话的环节,学生们对对话进行了巧妙加工,表演得惟妙惟肖,从同学间议论别人时的小动作到偷偷吃苹果害怕被老师发现可是还是忍不住,一直到老师发现了,孩子或调皮或害羞或害怕的表情表现得很到位,而对于老师如何对待那个孩子也处理得很好。然后互相点评的时候,点评精彩,建议到位,使用的英语简单正确并且运用自如,整节课没有汉语,但是词汇也并不复杂。这是我们听的最投入的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被带入其中了。听课的老师都跟着学生一起笑一起鼓掌。这样的课拓展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情感思想人文素养很自然地浸入课堂,而课本中要掌握的东西已经在学生的故事表演中自然生成并提升。
在北京四中听了一节初二A层班的小说阅读课。他们用的是美国获金奖的原版小说。是安排在暑假购买并阅读的,课上是就几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老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直至分析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在哪些性格方面有走到一起做朋友的可能。整堂课就跟我们阅读中文小说一样,没有去分析词汇句型之类的东西,而是落实在对文意的理解和篇章结构处理上。我认为,英语和语文一样,都是一种语言,语言学习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阅读和写作。能看懂别人能让别人看懂。
北京中考要求的词汇量是1600,北京四中要求学生一学期读两本英文原版小说,一本小说是5万字,要求初一课外阅读量在4万字,初二6万字,初三5万字。A层学生的初中毕业词汇量能达到一万,大部分学生能达到五千。英语和语文一样,一直都是一种素养而非一种功利的考试工具。在这样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素养自然而然就养成了。
二、实在的课堂和校园
在这几天听的课堂上,没有必须要出示教学目标,没有形成性测试,没有必须的小组活动,可能也没有多少人举手,有的课堂也不是很活跃,但是需要学生思考的时候他们是真思考,一切水到渠成,这就是课堂的有效性。
不否认,出去听的公开课大部分多多少少都含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缺失的东西。在这里我们看到他们确实在围绕课标进行课堂行为的研究,课标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标准。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发展人文素养。
满足学生的需要就是最好的教育。一节小说阅读课在北京四中绝对不是形式,你会觉得很实在,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学生具有这样的素质,有消化这些东西的基础。但是如果放在我们的课堂当中,可能会是一种凌驾学生能力之上的高大空。我们该怎样上课,怎么教学?不是看别人怎么吆喝咱就怎么改革,而是要问问咱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我认为在目前各种情况下,首先是基础,然后是基础之上的能力发展,我们大部分的孩子首先需要基础,然后在基础之上也要有能力方面的适度提升,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跟大城市的孩子越拉越远。
课标到了我们身上似乎就仅仅是个理论,是遥远的理想。因为我们一直在为了一个功利的目标而忙碌着并疲惫着。其实哪里都要考试,北京四中,西城外国语在最后一学期都要专门教学生如何应试,这是我们目前无法改变的事实。基础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全面达到确实很难,十全十美的课堂不存在。所以就出现了A层的学生在初三最后主动要求回到B层的原因之所在。但是我们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能仅仅为了一个功利性的目标,把学生的所有创造力磨灭掉,葬送孩子的发展能力。其实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会不要基础,只不过我们可以在不能两全的时候适度进行倾向。孩子是我们未来与世界其他力量斗争的生力军,我们不能让他们从小就被扼杀了手脚。
改革不是一窝蜂,不是形式,不是口号。杜郎口改革泡沫的破灭,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是实实在在并不是说只能为了考试,死抠语法,题海战术。而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发展考虑,从夯实基础到发展能力,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内就立马见成效。
而整个校园,由于各种原因,北京的学校面积小,外在也很朴实,
但是其内涵都很丰富,走在校园里,到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充实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教师也可以是个人物
一直觉得咱们当老师的,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己很低微,走在外面都不愿意说自己是老师,怕让人瞧不起。但是在这里,老师都可以是个人物,因为这里的老师确实是有文化(这里的文化不是只有知识那么简单),有追求。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不同于别人的追求方向,都想尝试属于自己的special thing(个性的东西)。他们搞课改,不是千篇一律去照搬一个模式,而是力争找到自己的路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给自己定位。每个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课改方向和社团。例如A层的学生需要发展更高的能力,那么有的老师就研究小说阅读课,B层的学生需要打基础,有的老师就研究如何在弥补基础知识不足的同时适当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的老师负责话剧社团,那是从英语水平到演技都进行指导和练习的能力培养。而课间操看体育老师的点评,午间看运动会前仪仗队的训练,我们都能感觉到一种有序和一种创新以及一种包容。这些是一种很大气的东西。
我们感觉这里的老师虽然也忙于日常琐碎,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充实的忙碌,他们的课堂,以及管理模式,让老师们不能满足于十年如一日的知识点的重复,这些成了最最底层的东西,他们要发展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然后要研究怎么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好像一懈怠,自己就会被学校被学生所淘汰,甚至说自己就把自己给淘汰了。他们更累,因为他们没有安逸可以享受,他们必须不停地前进,但是他们非常充实。他们对于自身的这种高要求和对于工作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使他们内心是丰富的,高大的。所以,这里的老师站在跟前,让我们觉得老师绝对是个人物,
通过他们我不禁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要做什么?我怎么做?做了有什么收获?我的已有经验以及我的问题在哪里?我工作上的快乐在哪里?
四、北京的学生也不轻松
在我踏入北京的学校之前,我一直认为,北京的学生一定是最轻松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这些学校基本都是早上7:30开始早读,而他们的父母多数是8:30或者9:00开始上班,中午11:00多放学后差不多都有一节类似午自习的课,用来查缺补漏。然后在校吃午餐,没有午休,下午一点开始上课,放学时间早,三点或者四点多就可以离校了。他们的课堂,特别是北京四中和西城外国语,确实在提升学生的能力方面做得非常好,例如北京四中,他们初二一周五课时的英语,两节上小说阅读,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他们用两节来处理教材,那么在这两节当中,教材能处理好吗?经询问得知,他们一般都是在周末给学生印发预习学案,对一个模块进行基础知识等的预习,课上基本都是对学案的展示。而他们的小说阅读课,课上也是对小说理解方面的分析,阅读是放在假期中进行的。所以他们的课下学习实际上是很忙碌的。而他们那么早就放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参加着各种辅导班。在北京这样的地方,除了学习,除了考试成绩,他们还承受着能力发展方面的思想压力。
铁路二中和西城外国语相对来说更贴近我们这里情况,他们的生源素质比前两所学校差一些,升学压力,以及上级对学校的要求都跟我们差不多。
五、我的思考
我们怎么教学?学生需求就是定教学的依据。北京学生有其优势,有其特殊条件。而我们的学生需求什么?我们是否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做的其实有比他们好的地方,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们在发展学生能力和素养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我认为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另外具体到一节课上,每节课都要有新生成的东西,一节课,还要有其思考性。这才是一节好的课。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目标其实就OK了。教无定法。不能因为别人怎么上我就怎么上,这个地区怎么上我就必须怎么上,我要想明白我要有什么样的逻辑性,每上一节课,我应该问自己我要让孩子学会什么,课后问学生,孩子你学到了什么。
我的课堂努力方向:节奏要变快,要干净利落,增大容量。阅读课增加阅读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增加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会欣赏美文。
结束语
学习的脚步永不停止。从别人那里学一点点自己缺少的东西,而不是以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所见到的事物,消除懈怠思想,学无止境,让自己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快乐一点点。让生命有一点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