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学力感的老师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林彩霞

我们高二分校的课堂教学大赛顺利结束了,我共听了十二节课,三节政治,三节历史,两节语文,两节英语,两节地理,听课之后,感触良多。一是为选手们的深厚功底折服,更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带来一些思考和灵感。作为评委之一,说实话我很难打分,很难区分名次,因为每一位参赛教师提供的都是精彩表现、高效课堂尤其是他们独到的教学设计,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让人赞叹不已。仅以高二历史徐丽娟老师的课、《新中国的科技》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好的开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徐老师用一首歌曲《共和国之恋》导入本课,新颖、巧妙而又实用的导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创意的开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很快投入对问题的思考。

二、创意新,亮点频现,凸显了历史课堂的故事性、趣味性。在本节课的第二个板块——创境激趣环节中,徐老师选用了一段珍贵的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出来,并提出了预设问题:新中国都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技成就?既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先进形式,又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课前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增强了课堂环节的完整性。也符合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

三、构思巧妙的过渡语言或华丽或朴实,承上启下而又不落痕迹。从讲到练的过渡天衣无缝,不落痕迹。徐老师处理知识点过渡的方式让人拍案叫绝,可见下了很多功夫。

四、历史与现实有机交融,真正实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在讲袁隆平杂交水稻时,与人民的温饱、民生问题紧密相联;在讲原子弹爆炸时,重点讲的是中国政府对待核武器的一致原则,以及对核武器和平利用的倡导。

五、丰富新颖的史料为论从史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作基石的大厦,永远是浮沙高楼。”在阐释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时,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图片和视频,包括爱因斯坦关于原子弹爆炸的痛心、克隆技术的弊端,太空垃圾的制造等,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但答案却水落石出。

六、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从细微处入手调动积极性,搭建起夯实基础的平台。

在考察评价的环节,徐老师多采用口头提问、课件展示的方式进行,以有梯度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剥笋般的突破了重难点。探究题目的处理,让学生手脑并用,到黑板上展示答案,把基础知识的掌握落到实处,展示出了高效课堂的特点。

徐老师的课最精彩之处是在最后的升华之处,精彩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舒缓的乐曲,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发挥到极致!

听完这一轮的赛讲课,特别是听完徐老师的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个有学力感的老师!做一个勤于思考的老师!做一个改革创新的老师!做一个有不断追求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