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文山中学心理教师温馨提醒:正确看待“疫情”,保持健康生活!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20年02月04日 浏览:2

昌邑市文山中学心理教师温馨提醒:正确看待“疫情”,保持健康生活!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断发展,普通民众从刚开始的不以为然,到现在的谈“疫”色变,我们作为老师、学生和家长该怎么办?作为一名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我要和大家谈的是:除去按照政府和专家的要求做好隔离和防护措施外,还必须要加强心理“防疫”。

一、克服恐慌情绪,保持一颗平常心。

恐慌来自于无知,越是搞不清楚或无法掌控的事物越容易引起恐慌。如:水怪、UFO、灵异事件、各种自然灾害、战争等,所以我们要消除恐慌情绪首先要弄清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个什么东西,如何防控;其次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力,每天面对各种铺天盖地的文件、通知、新闻、微信微博的帖子,要能区分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是主流媒体的还是自媒体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来解决问题的还是来蹭热度的?多关注官方媒体的报道,少浏览非主流媒体或微博、微信上的东西,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恐慌。另外,要清楚自己所处环境有无感染者,是易感人群还是非易感人群。据我所知,本次新冠肺炎易感人群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本身就有其他疾病的人,而且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即使被感染也基本能自愈。

我们没有什么可恐慌的,只要我们积极防御,就不容易被感染,即使万一被感染,只要我们积极配合隔离治疗,也一定会痊愈。可以肯定的说:咱们山东省至今无一死亡病例!

二、充分认识自己,适时寻求心理支持。

面对周围越来越浓厚的“战疫”氛围,人的情绪完全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除了每天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外,还要时刻关注自己心理的变化。少部分人可能出现情绪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疫情防控,如果人们都持无所谓态度,该吃吃、该喝喝、该聚聚、该玩玩、出入自由、畅通无阻,这对疫情防控是极为不利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有害的。但若过分焦虑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降低我们的身体免疫力,所以凡事都要讲个度。如果某个同学出现了吃不下、睡不着、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强迫行为、强迫观念、郁郁寡欢甚至感觉世界灰暗、生活无趣、自伤自残等现象就应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或者寻求心理帮助。

首先,要正视并接纳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情绪。面对未知的病毒,我们很难做到淡定。由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是全新的病毒,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让很多人感到,病毒“无处不在”,难以预防。所以,当我们在这样的大事件中,只要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都会自然地出现一些情绪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不要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脆弱,自己是不是意志力不够坚定等这样的自我贬低。允许自己哭一哭,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不要严苛要求自己。

其次,如果无法自我调适,就要找亲人或朋友倾诉一下,列出自己的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案,实在不行要到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就诊,由专科医生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注意不要多人聚集,做好自身防护,最好用电话或网络进行。)

三、充实生活,不让自己太闲,多把注意力从疫情上转移开来。

在大家都居家隔离的情况下,让自己忙碌起来,有事可干是一种很好的情绪调适的办法。看书学习、做作业就是很好的一种调适方式。累了的时候适度做一些室内活动:做做操、打打坐、深呼吸、听听音乐、玩玩小游戏、泡泡热水澡、帮助父母做做家务、重新装扮一下自己的房间等,把你想做的事情一一列出来,执行它。总之,找出可以转移注意力或者让自己愉悦的一切事情来做。

另外,要少刷手机新闻。打开手机,可以说各种信息不停轰炸,消息层出不穷,各种标题不断弹出,徒然增加自己的焦虑恐慌情绪,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一放,每天在规定的时间查看手机新闻,或者直接不看手机新闻,只在需要的时候看看电视,多接收正能量少接触负能量。

四、保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

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适当的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保持适合自己的室内锻炼活动。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保证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将肉蛋鱼奶等动物性食物加热熟透再吃。

当我们人类处于应激状态时,身体自然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好集中,身体没有力气,精力不佳;或者看到网络上介绍的新型肺炎介绍的症状时,由于心理暗示,也会感到咽干咽痛,胸闷,头昏等等。

首先我们要正视这些症状,并告诉自己,人在情绪不好,恐惧害怕焦虑担心时,就会有这些不舒服;其次正常作息,规律生活,适量运动,转移注意力等就会减轻这些症状。如果持续两周不能缓解,可找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进行诊治。

五、做好个人防护,拒绝焦虑传递。

面对疫情,做好力所能及的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众、减少流动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级别的保护!如果出现早期的症状,比如干咳、咽痛、发热、呼吸吃力等,或者其他不典型的症状比如乏力、身体肌肉酸痛、头昏等,一定要到定点医院就诊。当然,也不是具有这些症状就一定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普通感冒有时也有这些症状,所以不必过度紧张,但也不能讳疾忌医。

孩子生病了,往往家长比孩子更紧张;疫情来了,家长比孩子更焦虑。但家长绝不可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们因为经历的少,社会经验欠缺,对一些事情并非“不明觉历”,而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或者害怕什么,他(她)们中的好多正为假期被延长而高兴着呢。而大人则不同,在经历了若干社会事件之后,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会对一些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件结果有所预判,而这种预判往往把最坏的结果摆在前面,所以疫情来时,大人们普遍会产生焦虑情绪。而如果把这种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如:在家里不停地抽烟、坐立不安、不吃饭、不睡觉、借酒浇愁等,孩子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身体没有病,心理上先病了。所以家长们在孩子面前要尽量表现正面情绪,隐藏负面情绪。即使对不听话的孩子也应尽量正面引导,不能训斥恐吓。如:孩子出门不愿意戴口罩,有的家长会说“不戴口罩你就会感染病毒,感染了病毒你就死定了!”而有的家长会说“孩子,你戴口罩出门身体就不会生病,不生病就能吃下好多好多你喜欢吃的东西,能做好多你喜欢做的事情。”前者与后者孰优孰劣,大家懂得。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磨难,每一次磨难都是一次个体成长的机会,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次疫情也不例外。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英明领导下,在前线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彻底打赢这次“疫情阻击战”,并把它作为成长的垫脚石,不断成长,不断强大!


昌邑市文山中学心理教师温馨提醒:正确看待“疫情”,保持健康生活!

郭相梓,文山中学心理导航中心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潍坊市百名家庭教育骨干教师。


文/郭相梓

编辑/任栋栋

审核/朱象庆